禁拆禁爆 环境大好
引言
过去三年,中国拆除工程量年均超15亿平方米,相当于每年夷平300个故宫博物院(数据来源:住建部《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》)。在这些建筑灰飞烟灭的背后,是空气污染加剧、历史文脉断裂、地质风险累积的沉重代价。另一方面,土木与地产产业空前低迷,如何让建筑专业焕发生机,如何让土木与地产产业永续,如何让人民群众享有环境大好的高质量生活,将是本文探索的主题。
01
拆除爆破的生态账
1. 建筑垃圾围城:每年吞噬4亿吨资源
体量惊人:2021-2023年全国拆除工程产生建筑垃圾约12亿吨,占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7%(数据来源: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》)。
处理困境:仅35%实现规范填埋,55%混入生活垃圾焚烧,10%直接露天堆放(典型案例:郑州某拆迁工地违规倾倒建筑垃圾致土壤重金属超标8倍)。
2. 粉尘污染:每平方米拆除释放30克PM2.5
健康威胁:上海某旧改区监测显示,爆破拆除期间PM2.5峰值达587μg/m³,超标19倍,附近居民呼吸道疾病就诊率激增42%。
跨区域影响:京津冀地区冬季拆除作业使PM2.5来源中“扬尘贡献率”从18%跃升至31%(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数据)。
3. 水体与土壤污染链式反应
渗滤液危机:广州某烂尾楼拆除时,混凝土碎块中的氯离子渗入地下水,导致周边农田pH值下降至4.8。
重金属迁移:武汉某化工厂旧址爆破后,土壤中苯并芘含量超标127倍,治理费用高达2.3亿元(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库)。
02
做好禁拆禁爆的制度建设
《环境工程》是美日等发达国家所有工科类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。在中国只有环境工程学院才开设这一门功课,大多数的工科学生都没有建立环境工程的概念,以至于很多决策者和工程师对大拆除与大爆破建筑物习以为常,更有甚者,许多大拆除与大爆破画面成了主题新闻,典型的无知者无畏。
特别是建筑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,必须要向绿色转向,除了设置《环境工程》必修课,还要大量增加建筑物保护与改造的专业课程。众所周知,新建的大时代已经过去了,未来新建工程必然越来越少,海量的建筑物保护与改造工程才是未来建筑与地产的大产业。
建筑物的加固改造比之新建有更大的难度,这对大学的土木工程教育有更高的要求。加固与改造的技术已成为一门交叉学科,传统的土木工程教材体系必须进行彻底改革,土木工程的加固改造也要使用软件,也要使用芯片,也要应用AI。传统加固改造技术的颠覆式突破,加上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应用,将会使土木工程专业焕发生机,使土木不再土,使土木人不再木。
为了避免拆爆建筑物的现象,我国应向日本学习,建立起严格的建筑物管理制度。我两次赴日本商务考察,第一次九天,第二次十三天。在日本走遍城市和偏远山村,每一片土地都是环保的典范。日本人把河道当街道管理,把农村当社区管理。仅就建筑管理而言,在日本建一栋房子要盖N个章,但要拆一栋房子要盖2N个章。日本的许多房子、桥梁、市政设施、寺庙等都有加固的痕迹,全日本建筑物抗震九度设防。
我国的决策者们也要考虑建立严格的建筑物保护制度。教育的绿色转向,加上制度建设,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禁拆禁爆。
03
开展全面建筑大保护
我国已成功实行长江大保护、黄河大保护、文物建筑大保护,还有一些区域的生态大保护,但还远远不够,必须实现建筑物大保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山清水秀、空气清新、环境大好。
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实际上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,国力雄厚,百业兴旺,但我国建筑物的现状却令人担忧,西藏前些时一次地震,几十人失去生命,几百人受伤。房屋垮塌一片,桥梁垮塌冲毁,边坡滑坡等重大危害频上新闻。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体量的建筑物大国,但不是安全大国,更不是品质大国。
我国的决策者们需要将视线转向,将主要着力点转向既有建筑,在建筑大保护的前提下,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提升我国建筑物的安全度和品质。
首先按我国建筑物抗震烈度设防图,启动全域抗震加固,必须使所有建筑物达到抗震设防要求。
其次要对全国建筑物进行安全排查,对危楼、危桥、危坝等不满足建筑物安全的建筑物实施全面加固,底线是确保建筑物安全。
然后是对于不满足现代功能的建筑物和建筑群,进行彻底的功能改造,要大胆使用经实践检验的颠覆式改造技术,在既有建筑物中增加新空间,满足现代功能,使其成为高品质的建筑和建筑群。
结语
上述对于既有建筑物安全与品质的提升,将会使目前低迷的土木地产业重新振兴,土木与地产产业相关建筑公司、水泥与钢铁等建材公司、上下游的园林景观与家居等公司,从业人员众多,GDP达二十至三十万亿。既有建筑物的安全提升与功能改造有干不完的活,土木与地产产业的永续就成为可能。
- 上一篇: 重要公告:标准施行
- 下一篇: 云南建投参访九游会J9真人游戏第一品牌